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生肖(一更二更三更)

邢新福
导读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生肖,一更二更三更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生肖,一更二更三更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2、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3、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十二时辰制。

4、 西周时就已使用。

5、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6、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7、 2、二十四时辰制。

8、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9、 3、十时辰制。

10、 出现于先秦。

11、昼夜各五分。

12、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13、 4、五时辰制。

14、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15、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16、 5、百刻制。

17、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18、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19、可能起源于商代。

20、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21、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22、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23、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24、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25、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26、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7、(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8、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29、(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0、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31、(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32、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33、(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34、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35、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36、(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37、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38、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39、(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40、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41、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42、(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43、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44、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45、(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46、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47、人定也就是人静。

48、(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49、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50、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51、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52、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53、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54、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55、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56、“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57、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58、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59、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60、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61、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62、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