龃龉 读音:jǔyǔ释义:(一)1.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 2.比喻不平正;参差不齐。 3.不相投合,抵触。 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 5.不顺达。多指仕途。 6.谓别离。其志龃龉。——《太玄·亲》谁能坐此苦,龃龉于其中。——白居易《达里》(二)1.上下齿不相对应。明 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诗:“宛如齿龃龉,张吻讼所苦。”2.比喻不平正;参差不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始甚峻,一里,转西渐夷,於是皆车道平拓,无龃龉之虑矣。”清 李必恒 《铙歌·役者讴》:“辇粟陟砠,山石龃龉。”3.不相投合,抵触。汉 扬雄 《太玄·亲》:“其志龃龉。” 范望 注:“龃龉,相恶也。” 唐 韩愈 《答窦秀才书》:“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虽然两人的性格实在并不相同,但也从不龃龉的过下来了。”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则龃龉为瑕。”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然记者以此属于圣人无毁誉之下,义终龃龉,疑是两章而脱其‘子曰’字。” 明 归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觉寝,促 有光 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苏曼殊 《<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韵既多龃龉,至於文法,一切未详。”5.不顺达。多指仕途。《新唐书·王求礼传》:“然以刚正故,宦龃龉。 神龙 初,终 衞王府 参军。”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党》:“出而龃龉于仕,坎壈其身,几陷入于深文。”6.谓别离。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两地尘沙今龃龉,二年风月共婆娑。”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龌龊,汉语词汇。拼音:wò chuò释义:①:不干净;脏 ②:形容人品质恶劣,思想不纯正 ③: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1、器量局促;狭小。①《文选·张衡》:“独俭啬以龌龊,忘 蟋蟀之谓何。” 薛综 注:“《汉书》注曰:龌龊,小节也。”②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③唐 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人间龌龊,抱 风云者几人。”④清 昭连 《啸亭杂录·重经学》:“故一时耆儒夙学,布列朝班,而 汉 学始大著,龌龊之儒,自蹍足而退矣。”2、肮脏。①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他见我风吹的龌龊,是这鼻凹里黑。” [1]②《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赁房尽有,只是龌龊低洼,急切难得 中意的。”③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八:“不管什么衣服穿到他身上总不像样,也不大合身,不等两天,不是龌龊了,就是扯破了。”3、卑鄙,丑恶。①宋 方勺 《青溪寇轨》:“当轴者皆龌龊 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②明 归有光 《亡友方思曾墓表》:“与其客饮酒 放歌,绝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龌龊,必以气陵之。”③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这些政治社会上的黑暗龌龊,使得 赵自芳 近来更加常常动感情,更加躁急。”4、按常规办事,不言多语①宋 《 宋史·赵普传》《赵普》: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5、形容牙齿细密 展开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