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读后感800字(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荣奇军
导读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贫穷的本质读后感800字,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哲学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贫穷的本质读后感800字,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哲学的贫困》读后感‍《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成的一部论论战性著作,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并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

2、‍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他们的新世界观及其与德国哲学传统的划界,但当时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发表。

3、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而发表《哲学的贫困》,它提供了一个机会,使马克思主义学说以精练的表述首次问世。

4、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着力于批判整个德国思想的思辨传统、并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境域,那么,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的重点就是,用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历史根据和正确方向。

5、该书的叙述固然始终针对着蒲鲁东原书的一系列说法而展开,但是,由于蒲鲁东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是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这就使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必须以针对黑格尔主义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境域。

6、因此,该著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具有经典的重要性。

7、该著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

8、第一章的讨论针对蒲鲁东为“工资平等”的社会主义所作的经济学论证,揭示这种论证尚未达到李嘉图经济学理论的水准。

9、第二章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在展开这一批判的同时,精辟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类经济想象的历史科学方向。

10、由于第二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表述在该章的第2节中,我们在此就选录这两节。

11、蒲鲁东以实现“工资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方案,是从西方近代哲学的抽象理智主义中产生的。

12、他用对经济范畴的逻辑联系的说明来代替对形成资本的历史运动的把握,其结果是企图通过“经济学理性”来消除资本运动的坏的方面、保留其好的一面,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平等和工资平等,而这就是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

13、《哲学的贫困》就是对这种社会主义进行最彻底的哲学批判。

14、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的错误根源于:(1)不理解资本关系起源于劳动力转变为可用货币购得的商品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历史运动,以及由于这一运动所必然导致的货币的资本化,(2)不理解货币资本化本身即是一种以“资本主义”来命名的现代人类的生存条件,这种生存条件的本质是抽象劳动对具体的感性活劳动的统治;通过这种统治,人类感性力量和感性财富的发展以劳动抽象化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用经济学理性所设计的方案来加以克服的偶然错误。

15、资本对现代人类的统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劳动的社会权力的情况下被克服掉的,这也就是说,资本是无法通过工资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劳动的权力平均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而被消灭的。

16、事实上,只要劳动的抽象化及其积累作为一种脱离个人的一般社会力量继续存在,价值规律就必定发生作用,并且,正是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余价值规律得以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即不断产生出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于具体活劳动的统治权。

17、所以,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幻想一个没有资本家阶级的资本社会。

18、马克思在1846年年底读到蒲鲁东的《哲学的贫困》时,即决定对该书进行批判。

19、当时他给俄国的帕.瓦。

20、安年科夫写了一封长信,信中阐述了对蒲鲁东展开批判的要点,成为后来写作《哲学的贫困》的基础。

21、马克思在该信中指出:“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

22、......蒲鲁东先生不把政治经济学范畴看做实在的、暂时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神秘地点到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作这些抽象的体现。

23、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怀中的公式。

24、”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的根本之点,是抓住他的黑格尔主义出发点。

25、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

26、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

27、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

28、这就是说,英国经济学使人成为经济范畴,而德国哲学则把经济范畴追溯到它们在神秘的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中的起源。

29、这个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领地揭示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畴的逻辑先在性遮蔽处在历史运动的现实个人之创生和改变其原初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感性交往(即生产力)。

30、与黑格尔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正是在于取出这种对于人们的实践生活的思辨遮蔽。

31、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

32、......经济学家们想我们揭示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

33、......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

34、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而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35、这些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36、”只有清除掉传统哲学对现实个人之生产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从根本上确认历史唯物主义所要导向的“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任务。

37、“历史科学”与理智主义的经济学不同,它不是从范畴层面上描述给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描述产生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即,描述那些确实在客观上限定着现实个人的生产关系本身,如何从现实个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产生出来。

38、马克思说得很分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39、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

40、而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41、”懂得这一点,即懂得历史唯物主义。

42、因此,《哲学的贫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依赖的诸种理智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立。

43、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指出的历史必然性,不是关于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必然性,而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的历史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性。

44、由此才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

45、如果说今天的各种社会科学仍然主要地还是在对现存的事实世界进行范畴的把握中存在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些科学在其根基除就隐藏着危机,而这种危机,只有通过它们从根本上承认和理解自身前提的历史性质,才能被克服掉。

46、当然,对克服这种危机的普遍需要本身,还有待于历史运动将其产生出来,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的演进必将带来这一切。

47、当历史的条件成熟之时,真正的“历史科学”就能够生长出来。

48、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化来说就是,这时候人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

49、......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50、”。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