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安简介海棠海棠李易安(李易安)

崔星昌
导读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李易安简介海棠海棠李易安,李易安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李清照《如梦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李易安简介海棠海棠李易安,李易安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2、浓睡不消残酒。

3、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赏析一】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5、“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6、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7、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8、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9、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10、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11、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12、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13、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14、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15、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16、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17、【赏析二】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18、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19、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20、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21、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22、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23、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 “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24、”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25、”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26、”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27、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28、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29、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30、”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31、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32、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33、”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34、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35、……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6、”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37、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38、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9、《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40、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41、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42、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43、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44、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5、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46、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47、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48、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49、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50、”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51、“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52、”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53、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54、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55、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5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7、”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58、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59、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60、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61、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62、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63、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64、末了的 “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65、“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 “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66、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67、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68、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69、”《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70、”看来皆非虚誉。

71、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72、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73、《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74、”可谓的评。

75、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7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77、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78、【赏析一】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79、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80、“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81、“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82、“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83、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84、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85、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86、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87、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88、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89、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90、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91、【赏析二】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92、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93、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94、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95、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96、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97、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98、于是有争渡之举。

99、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100、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101、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102、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103、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