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穿井得一人节奏停顿,穿井得一人节奏划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百科名片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2、目录导读原文注释译文启示介绍 编辑本段导读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3、编辑本段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4、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5、”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6、”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7、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8、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9、”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0、编辑本段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11、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12、溉:音gai,浇灌。
13、汲:音ji,从井里打水。
14、 ③及:等到。
15、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16、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17、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18、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19、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20、宋君:宋国国君。
21、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22、于:介词:当“向”讲。
23、 ⑦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
24、于:到,向 ⑧穿:凿,挖。
25、编辑本段译文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6、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27、”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28、”全国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29、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30、” 【释词】 “氏”:姓。
31、 “溉汲”:取水。
32、 “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均可)。
33、 “使”:使用。
34、 "者”:的人。
35、 “对”:回答。
36、 【释“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37、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38、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39、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40、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41、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42、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43、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
44、——“于”表被动。
45、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46、编辑本段启示 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47、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要调查研究,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48、编辑本段介绍 本段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 察传》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否则就会犯下大错误。
49、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例子,举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同时进一步的提出分论点来阐明该观点,提出“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50、”“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51、”等为主要的两个分论观点。
52、第三部分通过对上述部分的论证总结观点,并且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53、文章大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54、 《吕氏春秋 察传》主要篇幅集中在论证的过程,因此第二部分为篇幅的主体,第二部分有两段,两段皆采用先例后论的方法,使用总分的结构,先提出分论点,再从不同侧面举例论证。
55、两段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段采用的是正反举例论证,作者通过齐桓公、楚庄公的例子证明表达“审之也”的效果,选取吴王、智伯的例子从反面证实“不审也”的后果。
56、第二段在提出分论点之后,采用先叙后议,先破后立的方式,结合论点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拿“夔一足”来说事,孔子否定了夔只有一只脚的说法,而且哀公似乎也知道夔是人,还是乐正,但是不知从哪里听说夔只有一只脚,问孔子夔是不是只有一只脚。
57、孔子最后引用舜对夔的评价,指出夔能调和乐律,“以平天下”,像夔这样的高人,有一个就足够了。
58、孔子并没有从正面否定鲁哀公的观点而是通过引用其它观点,从反面否定哀公的看法,以理服人。
59、如果说鲁哀公的例子是一个反例的话,那么宋君的事例就应该是正面的解说,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
60、要谨言慎听,不要盲从。
61、第三个例子更进一步的肯定分论点的正确性,子夏不盲从于史书的记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实际考察、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肯定自己的正确性。
62、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听到的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63、 《吕氏春秋 察传》在最后一部分说: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
64、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
65、强调思维及其语言表达有其确定性,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之一。
66、由于名、辞多有同音、同形而异义,象形而辞不同等现象,一旦把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混淆、错用,或者把具有歧义结构的言辞交付交际实践,或者把笔形相近的字词张冠李戴,就容易导致表达丧失确定性,从而造成彼此的误解,以至言语交际无法正常进行。
67、然后,作者又给读者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68、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
69、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26卷,160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
70、 《察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而仅是通过不断的举例解说,以理服人。
71、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无华,似有“言有尽而意无限”的意蕴。
72、 另外对于这篇文章内容,后人还从中总结了两句成语“三豕涉河”〈孔子家语 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涉河”比喻文字的讹误。
73、另一个是“豕亥鱼鲁”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认知之,犹尚写之多误。
74、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75、此之谓也。
76、”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77、可以算作〈察传〉对于后世成语扩展的贡献。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