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庄子二则试题,庄子故事两则练习题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试题《庄子》故事二则 同步练习牛德源一.填空.《〈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________.庄周,是________(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 ”比喻________,“鸱”比喻________,“腐鼠”比喻________.二.基础训练.1.请给加点的字注音.相梁( ) 鹓( )( ) 醴泉( ) 鸱( )恐吓( ) 鯈鱼( ) 濠梁( ) 邪(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惠子相梁________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________非梧桐不止________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________于是鸱得腐鼠________ 鯈鱼出游从容________是鱼之乐也________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请循其本________ 或谓惠子曰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的现象.(1)之:庄子往见之________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_____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2)吓:仰而视之曰:“吓!”________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________(3)于:夫鹓 发于南海________ 而飞于北海________ 于是鸱得腐鼠________(4)固:子固非鱼也________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5.判断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鹓 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三.阅读理解(一)阅读《惠子相梁》,然后回答问题.1.《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________、________.2.请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3.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将自己比作鹓 ,将惠子比作腐鼠,讽刺了惠子的目光短浅.B.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借讲故事讽刺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而又余味不尽的效果.C.庄子向惠子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即无心于功名利禄,不屑于争夺惠子的相位.D.从文章中可看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碌且心胸狭窄、无端猜忌别人的人.4.文中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5.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6.请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为本文加个结尾. (二)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然后回答问题.1.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三) 秋 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百川灌河________ (2)东面而视________ (3)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4)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________(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________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________ (四)涸辙之鲋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且: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D.活: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2.监河侯答应借给庄子钱了,庄子为何 还“忿然作色”?请你结合文段作答. 3.庄子在这篇文章中与《惠子相梁》中一样,采取了设喻的方法,请你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方法的见解.。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