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殷弘奇
导读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博 学...

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博 学   博学之①,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②行之。

2、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③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4、果能此道矣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5、   (《礼记》)   注:①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

6、②笃,一心一意。

7、③措,放下。

8、④是“果能以此道行矣”的省略说法。

9、果,确实。

10、道,原则,精神。

11、   译文:   多方面、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认真的向人请教,慎重地进行思考,明确的分辨是非,诚心诚意地彻底实行。

12、除非不学它,(学了就一定要会),学了还不会,决不罢休;除非不问(问了一定要懂),问了还不懂,决不罢休;除非不去分辨,(分辨就要弄清是非),分辨不清是非,决不罢休;除非不去实行,(实行就要一心一意得做到底),实行得不彻底,决不罢休。

13、别人学一次就会了的,我就是学一百次也要会.;别人学十次就会,我就是学一千次也要会。

14、确实能按照这种精神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能聪明起来,即使意志薄弱的人也一定能坚强起来。

15、   赏析:《礼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汇集了儒家各种讲礼的文章。

16、本篇选自《礼记》。

17、主要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作用等,语言简练,富于哲理,对我们学习不能说没有作用。

18、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20、“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21、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22、“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23、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24、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25、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26、“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27、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28、“明辩”为第四阶段。

29、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30、“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31、“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32、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33、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

34、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

35、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