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人性是本恶的,为什么人性本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2、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3、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4、”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5、与“性”相对的是“伪”。
6、“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7、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8、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9、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10、”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11、”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12、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13、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14、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15、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16、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17、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8、”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19、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20、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21、’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22、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23、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24、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25、”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26、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
27、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